本文作者:鱼王

减法计数器激励方程「减法计数器仿真图」

鱼王 2023-11-11 11:42:32

大家好!小编今天给大家解答一下有关减法计数器激励方程,以及分享几个减法计数器仿真图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利用触发器实现计数器

选用芯片74LS74,管脚图如下。说明:74LS74是上升沿触发的双D触发器, D触发器的特性方程为 设计方案:用触发器组成计数器。触发器具有0 和1两种状态,因此用一个触发器就可以表示一位二进制数。

 减法计数器激励方程「减法计数器仿真图」

D触发器只能构成二进制数,对应的1位十进制数就是 1001=9(0000=0);所以需要四个D触发器来构成十进制计数器,如74LS17375等等就是4D触发器芯片,也可以采用CD4013---双D触发器芯片来构造电路。

个D触发器可以构成3位二进制计数器,计数范围0~7,因此其模为8。

用JK触发器设计一个三进制计数器,计数为00,01,10三个状态的循环,所以需要用到两个JK触发器。先将2个JK触发器接成同步4进制加法计数器,再改成3进制加法器。

选用芯片74LS74,管脚图如下。说明:74LS74是上升沿触发的双D触发器,D触发器的特性方程为设计方案:用触发器组成计数器。触发器具有0和1两种状态,因此用一个触发器就可以表示一位二进制数。

 减法计数器激励方程「减法计数器仿真图」

用74LS161四位二进制计数器实现12进制计数器,要求用两种方法

用74LS161四位二进制计数器实现12进制计数器,要求用两种方法 —— 首先,需要观察74LS161的引脚图和功能真值表如下图所示:观察功能真值表时需要注意74LS161时同步预置、异步清零计数器。

LS161是四位二进制同步加法计数器,使用该计数器实现十二进制计数器主要有置数法和清零法两种方法。

用加法计数器74ls161清零功能接成12进制计数器,第二个图再改一下就行了。12进制,当计数到12,即Q3Q2Q1Q0=1100,把Q3Q2接到与非门上,产生清零信号。

ls161是四位二进 制计数器,本来一片就可以改成12进制计数器。可是,要用数码管显示出来,就要用两片计数器,一片计十位,一片计个位。

 减法计数器激励方程「减法计数器仿真图」

减法计数器原理是什么

-0减计数器工作原理是当其为低电频时,计数器进行加计数,当其为高电频,时计数器进行减计数。

原理是借一当十六,逢十六进一。十六进制数的加减法的进/借位规则为:借一当十六,逢十六进一。十六进制数同二进制数及十进制数一样,也可以写成展开式的形式。十六进制(hexadecimal)是计算机中数据的一种表示方法。

原理主要是由B通道输入频率为fB的经整形的信号控制闸门电路,即以一个脉冲开门,以随后的一个脉冲关门。两脉冲的时间间隔(TB)为开门时间。

触发器同时被触发。三位二进制同步减法计数器,脉冲同时接于各位触发器的时钟脉冲输入端,其工作原理为当计数脉冲到来时,各触发器同时被触发,应该翻转的触发器是同时翻转的,没有各级延迟时间的积累问题。

工作原理:由CR 引入清零负脉冲,置计数器初态000012=Q Q Q 。CP 1作用后,F 0翻转,0Q 由0变为1,F F 2状态不变,计数器输出001012=Q Q Q 。

激励方程的用途

激励函数在神经网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理论上添加激励函数的神经网络可以收敛为任意一个函数,因激励函数各有特色,所以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特征方程:表示状态机功能,由激励信号、当前状态和输入信号表示。激励方程(也叫驱动方程):激励信号由当前状态与输入构成的函数。转移方程(也叫状态方程):状态变量的下一个值表示成当前状态和输入的函数。输出方程:略。

感情激励就是通过强化感情交流沟通,协调领导与员工的关系,让员工获得感情上的满足。目标激励就是通过制订科学的发展目标,激励员工为之奋斗,最终达成目标,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不是。激励方程就是时序电路中触发器的输入方程,譬如时序电路中用的是D触发器,则D触发器的输入端的逻辑函数就是这个时序电路的激励方程。激励方程不是状态方程。状态方程是指刻画系统输入和状态关系的表达式。

很容易理解。(注:时钟方程,我在书上暂时没有翻到,本人理解就是每个触发器的时钟输入端与电路中其它量的关系。理解图中几个方程后再理解时钟方程应该很简单。)如果我说的有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欢迎指正。

用JK触发器设计时序电路时 ,电路的激励方程需要间接导出。表2所示的JK触发器特性表提供了在不同现态和输人条件下所对应的的状态图次态。

小伙伴们,上文介绍减法计数器激励方程的内容,你了解清楚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任何问题可以给我留言,让我们下期再见吧。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